标签 顾子明 下的文章

任何阶级晋升制度,都要符合当时的生产力,不符合生产力的基因,往往都会被制度选择性淘汰。

——政事堂按

乱世张姓称雄,治世王姓横行。

小时候读史书时,隐约中产生过这个感悟……

元兴元年,也就是公元105年,蔡伦将改进的造纸工艺奏报朝廷,让中国四大发明之首的造纸术得以大规模普及。

蔡伦的一小步,是中国生产力与制度变革的一大步,带来了王姓的空前繁荣,也为中华文明率先点亮了另一支崭新的科技树。

不同于炼铁术带来的秦汉军功制度,父辈的勇武只能够通过基因拼概率传承至下一代。

造纸术的出现,使得祖辈的经验与积累,可以通过文字得以代代传承,并不断的增厚和打补丁、debug。

从此,“知本”得以低成本开启原始积累,知识提供生产力的同时,也引发了制度体系以及族群传承的大变革。

一个普通的家族,可以通过几代人的努力读书实现接力棒式的发展,成功率碾压靠军功在边疆搏命,还不用承担刀头舔血的风险。

投资收益的巨大变化,“遗子千金,不如遗子一经”思想的逐步兴盛,让战国以来推行的20级军功制度逐步瓦解,东汉末期依靠书籍传承经验的经学世家逐步形成。

所谓“家国天下”,家与国的变化,最终会带来时代的冲击。

历史的循环再次出现,如铁器带来了东周末年战国时代的激荡,造纸术也带来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以边军军功出身的董卓与四世三公的袁氏兄弟在虎牢关下对决为标志,20级军功制度与九品中正制度,开启了全面的对决和新老的交替。

第一回合,军功集团的大哥董卓,宰了门阀集团的大哥袁隗,

第二回合:太原王氏的王允王司徒,宰了军功集团的大哥董卓,

第三回合,李傕联合军功集团,反杀了门阀集团的大哥王允,

第四回合,门阀集团的汝南袁氏,派马仔曹操联合汝颍门阀,干掉了军功集团的大哥李傕,

第五回合,曹操反水,联合张绣、张辽、张颌为代表的军功集团,灭掉了门阀集团的大哥袁绍。

第六回合,门阀集团联合干掉了张绣、张颌等军功集团,司马懿在门阀家族的支持下,篡夺了曹家的天下。

你一定缺个姓王的朋友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造纸术大发展带来了制度变化,自然也会引发基因筛选与传承机制的变化。

秦汉时期,符合先进生产力的是手持铁器的武人,因此,替贵族们浴血沙场的张姓,能够凭借武力脱颖而出。

汉末之后,符合先进生产力的是囤积知识的文人,因此,祖上贵族出身,洞察政治游戏规则的王姓成为最大的赢家。

用我们现代的观念,来回顾那场三国的大变局:

早期战争,各路小公司混战拼的是微操与冲劲,需要的是张飞、张辽、张颌、张绣这些草根万夫不挡与斩将夺旗的APM。

后期战争,几个大公司之间拼的是运营与制度,王濬、王猛、王镇恶、王僧辩这些门阀统帅大军F2A过去就能稳赢。

生产力变了,基因筛选也会变化。

铁器缔造的秦汉20级军功制,筛选出来的都是身强体壮的铁血真汉子。

造纸术缔造的经书传家,筛选出来的都是风度翩翩的王孙公子与知识分子。

尤其是在“王与马共天下”的南北朝,太原王氏与琅琊王氏化身“师爷”,通过向皇权提供组织管理服务,家族势力得以急速扩张。

你一定缺个姓王的朋友

知识带来的管理能力大幅提升,也使得王氏门阀能够在国家的内部建立起庞大的垄断组织,不断的从民间争夺生存与繁衍的资源。

至此,刀口舔血的张姓,最为辉煌的年代过去,通晓游戏规则,闷声发财的隔壁老王们,全面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与皇权一起做大做强,共创辉煌。

你一定缺个姓王的朋友

随着中国率先点亮了造纸的技术树,为铁血的中华文明也因此被注入了一股高雅的基因,这股基因的不断繁殖与扩散,也开启了文学与艺术不断攀升的璀璨时代。

你一定缺个姓王的朋友

而随着人口增长与社会问题的复杂化,让家学传承的老王们如鱼得水。

从东晋的文坛领袖王导,大唐的文坛领袖王维,北宋的文坛领袖王安石,大明的文坛领袖王阳明,清初的文坛领袖王夫之,到清末的文坛领袖王国维。

在西学进入中国之前,凭借着丰厚的家学传承,凭借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王姓在政界一直拥有着垄断级的“师爷”地位,也是古代王朝皇后数量最多的姓氏。

这种基因的传承也一直延续至今,在两院院士、青年学者、企业家、中央委员等群体当中,王姓的数量都在四大姓中以绝对优势遥遥领先。

而归根溯源,这些成就,有不少也来自王氏祖先们千年以前的“辛勤耕耘”。

今天的系列文章就写到这里,我想,此刻你一定缺一个姓王的朋友,因为他交朋友不在乎有没有钱。

你一定缺个姓王的朋友

任何阶级晋升制度,都要符合当时的生产力,不符合生产力的基因,往往都会被制度选择性淘汰。

——政事堂按

以前读三国志的时候,曾发现过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各路诸侯麾下的顶级名将(左膀右臂),几乎必有姓张的。

袁绍有张郃,袁术有张勋,董卓有张济,丁原有张扬,吕布有张辽,马超有张横,张角有张曼成,张牛角有张燕,陶谦有张闿,刘繇有张英,刘表有张允,刘璋有张任,张鲁有张卫,刘备有张飞,曹操有张绣。

大概只有过了淮南的孙吴政权,所依赖的“陆顾朱张”四大家族中,张姓走了“文科”的道路。

这并非是巧合,“张”本是古代的一个武官职务,勇士们给贵族们制作弓箭或者替他们当射手(打手)的时候,他们往往都会被赐氏(改姓)为张,后来一些善于骑射的勇武之士改姓时,也往往选择“弓长张”,譬如逍遥津战神张辽与黑山飞将张燕。

后来随着对制度研究的深入,也才理解,张姓的大规模出现,是随着革命性生产力的铁器出现,与之相匹配的,战国时代诞生了符合时代生产力的商鞅变法,社会的流动性也变为了符合铁器生产力的20级军功制度。

姓张的都很厉害!

汉继秦制,楚汉争霸结束,刘邦通过大肆封赏军功集团获得了大汉政权的执政合法性,随后陈平周勃等军功集团的诛灭诸吕,通过修改历史决议缔造了“非刘氏不得封王,非有功不得封侯”的白马之盟,将秦朝的军功制度进一步固化和体系化,形成了汉朝的普世价值观。

从此,大汉四百年的社会阶级流动性固定以军功为基石,使得秦汉时期的中国人越来越“尚武”,少年们怀穿着去塞外建功立业的梦想,在秦皇汉武的带领下,手持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东亚铁器,追亡逐北、封狼居胥、勒石燕然。

即使到了东汉末年,随着生产力的变革,这套基于军功的流动性制度已经濒临崩溃,但依然有董卓、公孙瓒等大汉红脖子,以回光返照的态势压着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打。

哪怕是中原都打成了一锅粥,人口锐减不足一半,一个地方诸侯出兵也能吊打各路的游牧民族。

尤其是那位少年时就励志成为“汉故征西将军曹侯”的曹操,不仅孤军突击千里,阵斩乌桓单于蹋顿,受降20余万,更是将大汉宿敌匈奴击溃后拆为五部,逐步同化为汉人。

这位“中二青年”硬逆天下大势,以一己之力Make 汉 Great Again,在五胡时代来临之前硬搞了一波回光返照。

姓张的都很厉害!

与此同时,军功制这套铁器时代的阶级流动机制,也深刻的影响着基因的筛选与传承机制。

在军功制度下,只有在战场上获胜的男子,才能论功获得分配土地和财富,才能娶妻生子,才能获得进阶之梯。

在铁与血的淘汰机制和筛选下,中华大地之上,体弱多病的人都因为丧失了土地被淘汰,唯有强壮敏捷的基因才能获得交配权并传承下来。

这不仅使得战国至秦汉时期的中国“武德充沛”,积极进取,这也使得张这个武夫姓,能够开枝散叶,跟“李刘王”三个贵族姓并列成为了中国人口最多的四大姓氏。

甚至传至如今,在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射击、射箭等拼命中率的领域,被几千年基因筛选出来的“弓长张”,在国内乃至国际也有“大魔王”级的地位。

姓张的都很厉害!

而这是这股秦汉时代筛选并存续下来的勇武血脉,让我们的祖先能够在多次游牧入侵时奋起反抗,用铁与血来存续华夏,用满江红来激励勇者,使得黄河文明没有像恒河、两河文明那样消失于历史的长河。

最后,看完今天文章,我们也许可以暗中观察一下,周围的张姓朋友,是不是普遍身体代谢要快一些,脾气也会略爆一些?

姓张的都很厉害!

PS:前些天在回复私享会的读者提问时,好多读者都在询问人工智能时代来临后,该如何应对。因此决定开启一个系列,让更多的读者清楚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百年未有大变局的冲击。

今天文章是对前几天群聊记录的一个扩写。

一月金融数据的信号

一月份的金融数据出来了,简单聊两句。

数据很简单,人民币贷款超预期大幅增加,社融超预期出现增速下滑。很多人也给出了很多解释,甚至不少媒体搞出了一些震惊体。

但如果研究过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不会对1月的金融数据有什么惊讶,中央在会议中很明确的说明了,财政政策终结,改为货币政策驱动

对此,政事堂之前的文章有过详细的论述。

“各级政府不进行财政托底”的结果,就是政府类债券与政府项目的企业债发行规模大幅放缓,引发了社融数据增速停滞。

“将承担债务和投资扩张的压力交给市场和民营企业”的结果,就是银行将贷款发给市场和民营企业,引发了人民币贷款大幅增加。

1月的金融数据突变,并不是中国经济出现了什么变化或者问题,而是整个经济严格沿着去年中央制定的经济路线稳步前进,完成了中央预定的U型转弯。

而且可以预见的是,等到2月乃至3月金融数据出来,依然会是人民币贷款增速超预期,社融数据略有不及的局面。

这背后,这是中国2023年经济的驱动引擎,从财政政策驱动,转向货币政策驱动的历史进程。

简而言之,就是政府花钱会越来越谨慎,金融系统创造出来的钱会越来越多。

2022年,是靠近权力的群体容易拿到钱,2023年,将是靠近钱的群体容易借到钱。

政府花钱,公平优先,钱会被分散掉,企业花钱,效率优先,必然会出现集中。

接下来的几个月,随着大量的市场主体逐步开始被赋予了大量的信贷,但是老虎富途以及港资券商等出口的途径都被一一封闭,大量的廉价资金在杠杆化之后,会被驱动进国内的一些领域汇聚,带动部分CPI出现上涨以及部分领域出现“资产荒”。

一月金融数据的信号

一月份的金融数据出来了,简单聊两句。

数据很简单,人民币贷款超预期大幅增加,社融超预期出现增速下滑。很多人也给出了很多解释,甚至不少媒体搞出了一些震惊体。

但如果研究过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不会对1月的金融数据有什么惊讶,中央在会议中很明确的说明了,财政政策终结,改为货币政策驱动

对此,政事堂之前的文章有过详细的论述。

“各级政府不进行财政托底”的结果,就是政府类债券与政府项目的企业债发行规模大幅放缓,引发了社融数据增速停滞。

“将承担债务和投资扩张的压力交给市场和民营企业”的结果,就是银行将贷款发给市场和民营企业,引发了人民币贷款大幅增加。

1月的金融数据突变,并不是中国经济出现了什么变化或者问题,而是整个经济严格沿着去年中央制定的经济路线稳步前进,完成了中央预定的U型转弯。

而且可以预见的是,等到2月乃至3月金融数据出来,依然会是人民币贷款增速超预期,社融数据略有不及的局面。

这背后,这是中国2023年经济的驱动引擎,从财政政策驱动,转向货币政策驱动的历史进程。

简而言之,就是政府花钱会越来越谨慎,金融系统创造出来的钱会越来越多。

2022年,是靠近权力的群体容易拿到钱,2023年,将是靠近钱的群体容易借到钱。

政府花钱,公平优先,钱会被分散掉,企业花钱,效率优先,必然会出现集中。

接下来的几个月,随着大量的市场主体逐步开始被赋予了大量的信贷,但是老虎富途以及港资券商等出口的途径都被一一封闭,大量的廉价资金在杠杆化之后,会被驱动进国内的一些领域汇聚,带动部分CPI出现上涨以及部分领域出现“资产荒”。

本文约9000字,分为三个部分:

一、ChatGPT现在能做什么

二、OpenAI的人性化商业模式

三、ChatGPT的核心技术与追赶难度

一、ChatGPT现在能做什么

苟住:

我有一个问题,首先我想问一下各位文科的硕士博士,用ChatGPT写的论文能满足发刊的标准吗?

小明:

我认为现在还不可以,但是照这个趋势以后是可以的。

去年在一家公司实习的时候,我曾用OpenAI写过英文论文。当时OpenAI还没有推出ChatGPT,但是已经有了写文章相关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写文案,帮你修改文章、语法、句法的这些服务。它是按照字符收费的,一个月的套餐可以买一定数量的字符。

文章我是这么写出来的:先由我自己构思出文章的整个框架,在这些框架里我再把它细分成每个小节,进而根据这个小节所需要内容和方向,输入一些写作指令和关键词进去,系统会根据这些关键词生成一段话。这段话大多时候是很短的,而如果你输入的关键词比较合适,它可以会生成一个比较长的一段话。当生成的段落足够多了,再把它们人为地组织起来,如此一来就能形成一篇比较像样的一个小论文,至少很难让人看出是AI写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OpenAI写作功能的厉害的地方。对于每一个关键词,AI系统都会有一套语料库来支撑它,当输入某个关键词之后就会激活与之相关的语料。如果不添加其他关键词,它的展现就非常有限。但是当你输入多个关键词时,AI系统可以帮你建立起这些概念的深层关联性,而不仅是字面意思的简单关联 ,这是最令我感到惊讶的地方。并且,它会给出一个基于深层理解的评论和看法。这就与我们平时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词查相关资料的感觉完全不同。它好像读懂了这些资料,然后再告诉你答案。

在最近大火那个ChatGPT中,大家的感受也是,在聊天过程中就体会到它原来不仅仅可以搜索一些资料,而且还可以读懂你这整句话里面的意思,能进行语义上的理解。所以我觉得它虽然现在还不可以进行文科论文写作,但以后肯定是可以的。

小刘:

我不知道以后怎么样,但是现在看这个AI系统还无法识别出真实和虚假信息

我看到网上用它的人,在列参考文献的时候,AI列出的不是真实存在的参考文献,而是自己创造了一个参考文献。比方说你输入明朝相关的,它会给你列出“明代商务志”,但是这个东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是它硬生生的创造着东西出来。

实际上ChatGPT可以创造出很多合逻辑的虚假信息。因为它现在不是基于严肃的科研论文,而是网上存在的数据。它能够给出看起来非常合逻辑的一个假的东西,让外行人很难分辨出来。这个事情就让它可以变成一个非常危险的工具,人们可以通过ChatGPT创造一个现实中不存在的一系列的虚假信息的系统,它不是一个单方面虚假信息,而是一套系统性的虚假信息

所以我觉得这个东西虽然对文科论文会有帮助,但是其实它内在并没有遵从科研学习的逻辑,它也把握不了这个学习逻辑。结果就是它会形成虚假信息系统,让以前的片面的虚假信息变得成体系了。

小明:

刚才小刘说到的虚假信息的问题,我认为恰恰凸显出这次ChatGPT破圈的一个关键点不是在于它的准确性,而是它的拟人化

如果你让它去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它确实没有这个能力。但是这对于普通人也一样。如果没有学习足够的相关知识,让一个普通人去讨论明代的事情,他也难免会说出虚假的信息,这是知识局限性导致的,对于AI也是同理。这就像一个小孩子记错了知识,或是在网上看到了错误知识之后,答错了题一样。和人一样,如果它被投喂了相关论文或考古证据,想让它拥有辨别真伪的能力并不难

相反,我认为它在拟人性上的突破是非常惊人的,ChatGPT的说话方式已经非常逼真了。之前图灵曾提出一个“图灵测试”,大意就是说如果一个机器对所有问题的回答让人无法与人的回答分辨开来,那么就可以说这个机器具有了人的智能。ChatGPT可能已经可以通过图灵测试了,它或许已经到达了“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的临界点。

ChatGPT能写论文?OpenAI赢在人情味?国内AI哪家强?编辑部关于ChatGPT的讨论

(图灵测试漫画)

明公:

OpenAI的归纳法已经远超人类了,演绎法也处于临界点。

潇潇:

我一直在用ChatGPT,我的一些朋友们也在用,我来说一下我的看法。

我的美国朋友和我说,AI写论文现在还不是很好用,但是它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可以帮你润色英语和文章。它可以使用很高级的语句,所以至少可以替代留学中介的文书工作,以及文章优化之类的工作。

再有就是我们金融圈很多人已经在尝试着用它来写报告了,并且写的还不错,至少可以达到中等水平,当然目前还达不到上等。不过它需要你很有技巧地去引导它,就像刚刚小明说的,你需要把很长的论文拆分为几块,再给它一些具体的明确要求。

还有就是我自己的尝试。我尝试过用它写文案、写小说。我发现它写文案是完全OK的。我后来还发现美团外卖那些骑手发的短信文案很多也是ChatGPT写的。包括小红书上那些简短的文案,很多也是。

网络小说的话,暂时还写不出很生动的小说。但是它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地方,就是逻辑能力极强。我曾给它描述过一个限定的情景,我问它你觉得这个故事后来可能会有怎么样的走向。它竟然可以罗列出所有可能结果,有些是你作为作者都没有想到的结果和走向,但是它能告诉你。

我觉得它可能暂时不能够完全替代一个人去做什么,特别是这种比较高端的智力创造活动,但是你已经可以把它当成一个小助手、小助理,让它帮你去做一些事情,或者是在对话中让它给你启发。

关于小刘提到的辨别真伪的问题,我也和小伙伴们讨论过,大家觉得辨别真伪确实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再有一点,我认为很快我们会面临ChatGPT带来的这种信息到轰炸,因为大家发现这是一个能够解放生产力的东西,而且它能够赚来流量,所以之后可能很多互联网平台就会充斥了这种海量的信息。我觉得可能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这么一类号会专门的教你辨别说这个东西其实是AI写的、假信息。

小明:

我认为只要信息是有用的,是不是AI写的不重要。

信息轰炸这个也可以用AI来解决。你完全可以直接问它,今天的金融头条和重点新闻有哪些,让它帮你筛选罗列。让它不仅仅是一个生产信息的助手,还是一个整理信息的助手。

潇潇:

没错。虽然这里还是有一些问题。比如,你不知道它给你提供的信息是不是中立的。它可能有一些政治倾向、夹带私货,这时我们的信息就会被污染。

ChatGPT能写论文?OpenAI赢在人情味?国内AI哪家强?编辑部关于ChatGPT的讨论

(特朗普声讨“假新闻”)

二、OpenAI的人性化商业模式

明公:

大家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在中国为什么腾讯可以反超百度? 在过去,百度一开始碾压腾讯的。但是没过多久,也就三四年时间,腾讯就实现了对百度的反超,现在基本是十几倍市值的差距了。

从中我们能看到什么呢?从产品的角度看,用户与百度的沟通可以理解为是“理工型”的,就是说我们输入一个东西,百度给我们一个东西。与我们对话的不是一个“人”,在我们使用百度软件的时候,感受不到人文层面的关怀。最有人文情怀的百度贴吧,后来也被玩坏了。

但是反观腾讯,你会发现,它的所有产品,从聊天室、QQ到微信,甚至后来的游戏,都是本质上由人在提供服务的产品,而不是机器提供的。

那么我们再来对比现在OpenAI和其他AI的区别。其他的AI走的思路很多都是之前那种搜索引擎的思路,实际上就是你给我一个问题,我给你一个准确的回答,因此更像一个智能“机器人”。而OpenAI整个思路不是追求正确率,它追求的是像“人”。说OpenAI你可能能对其他的AI形成一个反超,并不是它的能力度更强,而是因为它更像一个人,我们更容易接受。在思路方面我觉得OpenAI与腾讯有相似之处。

这在很多产业中都能找到共性的东西。比如To B和to C的差别,或者甚至可以说苏联和美国之间这种竞争上的差异。苏联的生产更多追求高效性和有效性,而美国的产品则是最终是要回归到民用,要让老百姓能用得上,最终的成本才能降得下来。而苏联的话,即使你这东西做的再先进,比美国先上太空了,但是你的成本降不下来。我觉得这些的思路与马斯克是一脉相承的。他的所有思路都是把这个成本降下来,让产品的成本降到足够低,不论是火箭还是汽车,甚至是人工智能。 其实你可以看到,我们用OpenAI是付费的,但要是用ChatGPT的话,它就是免费的。它把这个东西降到足够低之后的话,就可以用大量的人来来训练ChatGPT。

小明:

刚才明公讲到一点,和人打交道的经济模式。ChatGPT确实让你感觉在和人交流,它甚至会和你道歉,比如它如果发现前面说错了,在后面接着说的时候会首先给你道歉。这里面有情绪价值的传递。

明公:

我前几天文章也说过这一点。它和之前的AI对比,之前的AI就像是电视新闻主持人,而ChatGPT更像一个互联网大V,它在说错之后完全可以做到“第二天反对前一天的自己”。它本质上是在顺从着用户来说事情,面对问题时不管懂还是不懂,都会利用它有限的知识,把一些东西组合并展现出来。 相比来说,电视新闻主持人就不能说错误的东西。如果问到他不知道的东西,他就会避开问题不去回答。

正是这种不冰冷的人情味,让ChatGPT迅速从小众的产品变成大众的。

小唐:

我想补充一下明公刚说的归纳能力,补充一点例证。

我特别同意您说的ChatGPT有很强的归纳能力并将突破演绎能力。我们经济学有同学尝试去用了一下。经济学最重要的是机制,对于一个原理、一个经济事物机制的归纳和分析。有同学问它两个经济现象之间的机制联系,它得出来的结论,反正我们自己看来,这个水平如果去投顶刊肯定不够,但是如果再配一些实证去投某些C刊可能还是有戏的 。它对那些很水的论文一定是有很强的替代效应。

ChatGPT能写论文?OpenAI赢在人情味?国内AI哪家强?编辑部关于ChatGPT的讨论

(电影《her》讲述人类与人工智能相恋)

三、ChatGPT的核心技术与追赶难度

小丁:

是这样的。我从技术上说一下吧。

ChatGPT用的逻辑是一个回归的逻辑。之前所有做对话机器人用的都是理解的逻辑,不是回归的逻辑。 之前那些做自然语言处理做的都是去尝试理解你的话,包括你给它一篇文章,它要理解语义和语义之间的联系。之前所有自然语言处理都是走的这条路,包括Google也在走这条路。OpenAI它只做生成,它所使用的技术完全不管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就是说我学到了全世界所有的知识,我把世界上所有的知识全部混杂起来输出给你。

而它的逻辑能力是从代码学习那里搞的。 它不仅有生成文字,它还有生成代码的功能。它在学习代码的过程中学到了逻辑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ChatGPT这个产品。它应该是领先Google大概半年到一年。Google内部也有自己的机器人,我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去年那件事?去年的时候Google有一个程序员说它们内部的机器人是有生命的,然后被公司开除了。ChatGPT这种对话机器人只有OpenAI或者说只有马斯克这种人能搞出来,因为如果像Google这样的公司如果搞出来这种事情肯定会有公关问题。

对一些国家也是同样,这个东西跑出来,肯定是要被政府打压的。其实在美国也是被打压的。它跑出来了之后,现在整体是领先Google半年到一年,我自己感觉是领先国内2~3年,而且很有可能它一进步又把国内甩开5~10年。

它这一套算法已经是不开源的了,在三年前大语言模型训练还都是开源的,从GPT3开始就是不开源的,因此国内的复现能力就彻底被甩开了。也就是说,ChatGPT技术背后它其实做的是生成,但是这一块之前很少有人做过,而且它是不开源的

潇潇:

小丁,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你觉得这个东西它追赶起来的难度在哪里?

因为是这样的,我跟一些科技的投资人们聊,他们其实会有一个担心,他们会认为这些东西最重要的就是我的团队,实际上我只要花高价把这个团队挖过来让他们帮我做,他们很快就能做出差不多的东西。所以之前科技投资人们可能在AI这块投得并不会多,他们更会偏向于去投一些硬科技的,就是我们说所谓的现实能落地的这种东西。 你觉得AI这块如果真的想做,这个东西的壁垒很高吗?还是说只要我砸钱去挖团队就可以解决?

小丁:

我自己的理解是看你想要一个什么样子,如果你想做一个仿制品,没准我雇个5000万外卖员每天帮我标注,也能生成一个差不多活灵活现的机器人。

但是你想完全复现这件事情,这个事情它的失败率非常高,就只有OpenAI这种纠集了全世界最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每年投入几个亿的美金还看不见成果的公司才能做出来。 还是要面临很大概率的失败来做这件事情。

国内很重要的一点,现在找不到一个领头人 。我们还专门扒过清华的那些院士,还有国外的那些华人,包括海外华人做AI的,很难找到一个人能够把1000个顶尖的工程师和科学家聚集起来,每年投入几亿美金到几十亿美金,而且还不一定保证能干成。

这件事情如果想复现,我是觉得很难的,而且是3~5年或者说5~10年都不一定能成功,每年都投入几亿美金。其实是卡在第一步,没有领头人,现在找不到这个领头人,华人AI界找不到一个适合干这件事情。

明公:

我从另一个维度来说一下这个问题。

所有的前一时代既得利益者,在下一个时代来临的时候转换起来都特别困难 。封建王朝时期的中国长期发展不起来资本主义,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在封建主义,我们任何一个发明的“奇技淫巧”,一方面会直接冲击到所谓的百万槽工他们的就业;第二,会冲击到漕运利益集团本身。明朝和清朝漕运集团,整个朝廷官员一半的收入基本上都是来源于漕运。

在改革面前,我们有两座大山,一个是就业大山,还有一个是既得利益集团大山。 类似于像滴滴,滴滴就是很直接的一个例子,它直接影响到的就是中国庞大的出租车,以及地方监管利益集团。你想要把它最终变成一个合规的,这事如果想要办成,这个东西必须要有全球性质的政治正确。

投资者是不敢来搞带头人的。为什么?当你真正想明白了这个事情,你就知道你做这个事情是开创一个新的时代,是和整个旧的时代去做对。 正常来说,没有人脑子会这么傻去做这个事情。当你的财富或者你的能力到这个层面上之后,一般人就不会去做这种事情了。

同样这个其实也适用于美国,只不过美国全球化的利益集团由于过去这些年的冲击,它已经变得很薄弱了,所以OpenAI其实反而更有可能性是在美国出现,因为美国实际上是被全球化冲击后已经去工业化了。对他们来说,这些AI取代效能是对资本更为有利的。

在我看来OpenAI是一个跨时代的产品,代表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这个时代是类似于一次工业革命时代的出现。但是并不是说OpenAI的生产力有多高。在我看来OpenAI最杰出的东西是什么呢?是ChatGPT。ChatGPT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是一份《新青年》的报纸,是一个宣言,它能把更多的人号召起来了去参与这件事儿。 它的伟大是在于发动了更多的群体去参与这件事情,而且把这个事情变成了相对政治正确的一件事情。否则你可以理解为举个例子,在中国,社区团购这种APP都有很大的阻力,因为它侵犯了小商贩的利益。同样ChatGPT其实也是一样,它侵犯了更多群体工人的利益。但是由于这一轮炒作,实际上它变了一个相对正面、政治正确的东西了。在这之后,很多人再去跟着做,就没有了阻碍。 站在中国的角度,ChatGPT是“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AI。

ChatGPT能写论文?OpenAI赢在人情味?国内AI哪家强?编辑部关于ChatGPT的讨论

(古代漕运图)

小丁:

我的感觉是,国内的资本全都在往硬件转 。这件事情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客观来看,这些硬件不值这么多钱,但是资本就把这个东西吹到了那个价格,然后一级市场整体去炒热这件事情,这是一个无奈的现实。

潇潇:

你已经回答了这个原因,就是硬件不是说硬件本身值钱,而是硬件它不是几个人的出走就能够带走的东西 。因为投资的话,你投资的是一个公司,投资人是要担心自己的钱会不会打水漂。如果你像软件一样,只要我随时挖走这个团队,我就可以另起炉灶,实际上就意味着我这个产品它真正的具有垄断性的技术、不可替代的东西,其实并没有留在这个公司里,所以投资人肯定是有这方面的顾虑。

金融这个行业很简单,它只看一个东西,就是怎么赚钱。大家说的再怎么天花乱坠,最终总是要退出的。我怎么能够尽快地高回报率地退出赚到钱,这个就是核心。像比如说我投了这种硬科技,你别管我是不是在跟风炒作,但只要这个东西国资会接盘,我能赚到钱,这个事情就完事了。我怎么能够风险更低的赚到更多的钱,这永远是金融这个行业的第一原则,就是你不需要去看他怎么吹,说我们是不是长期主义,是不是划时代什么的,这些都不重要。

但是刚刚明公说的我觉得挺有道理的,其实我之前也想过这个问题。我觉得科技也是有细分的,有些科技是“亲资本”的,有些科技是“亲劳动群体”的 。所有这种科技如果它是奔着去代替人工的,那么其实它最终是亲资本的,像自动驾驶,它会使得很多劳动力暂时可能一下子没有工作了。但是这个方向对美国就不会是一个阻碍,因为美国现在本来就是这样一个资本的运作,所以AI它肯定是会出现在这样的国家中。像我们这种重度依赖于劳动力的国家,可能就比较难率先出现AI。

但是我感觉形势会发生变化。当 AI没有人做出来的时候,从零到一没有人突破的时候,博弈的平衡没有被打破。但是现在比如说已经出现了这种划时代的应用,这个时候你能做的事情就只能是加入这个浪潮,至少你要能有制衡的手段。所以我是觉得国内肯定是要在这方面就要进行追赶了,不可能就是留着这个弱点,等着别人来干自己。而且即使你追不追赶,实际上大家都还是会自发的去用它,因为大家已经认识到这个东西的前景,认为这个东西有利可图。它只要有利可图,就会有所有的人蜂拥的去干这个事情,这里面有淘金的机会,所以这个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小明:

对,已经形成共识了。

刚才小丁说到OpenAI的逻辑能力纯是靠代码生成训练出来的。我觉得这个倒是挺有意思的。因为ChatGPT给我们的感觉,它好像自带情绪。但情绪这个东西怎么通过代码的生成来训练出来呢?

小丁:

不是,我的意思是,它说话是自成逻辑这件事情,是靠着去学github里面的所有的代码库。 这件事情目前还没有理论上的解释,都是实验上的证明。

GPT的发展历史就是先有GPT,又出了一个CodeX。CodeX在2020年、2021年的时候就已经运用在github里面了,有很多写代码的人已经开始用了。在之后再进一步生长的时候,在不停地去做测试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代码生成器是可以说出来逻辑自洽的话的 。我们可能之前见到的那种聊天机器人很少有像这样能生成这种逻辑闭环的话的,说出来的东西大多是驴唇不对马嘴的。这件事情正是ChatGPT要领先于Google的一个很重要的点。

我感觉中国很有可能搞这件事,但是最后搞什么样子,可能用的两三年前的技术,或者说是就落后于美国5~10年的技术,但是配上了人力,相当于我们就数据标注。他们用的是自监督学习,就不需要标注数据,但是我们可能会雇个5000万人,就标注数据标注完了之后,最后生成了这个结果可能跟它差不多,也算是一个聊天机器人。

小明:

你的意思是说找一些人专门去训练它是吗?不是通过市场化方式去训练?

小丁:

AI最前沿的追求就是要摆脱数据 ,或者说是用交互的方式来把这个数据给获取掉,不停地建立更好的模型。至于某个阶段展现的效果只是副产品。

这里我还可以补充一个故事。GPT3在2020年的时候就发布了,在去年年底的时候,OpenAI的CEO说我们不推出GPT4了,我们先基于GPT3搞一个ChatGPT先发布,当时内部是有很多的反对意见的,内部很多人是觉得这东西不好玩。然而谁也没想到发布之后会引起这么火爆的这个市场行情。

也就是说,ChatGPT只是一个他们追求过程中无意的成果 。如果我们只是为了追求效果而去模仿,那么内核其实是完全不同的,而且这个差距会越被拉得越来越大。

小明:

你觉得从内核发展角度来看,现在国内哪一家企业最有希望?

小丁:

我认为是字节跳动,字节跳动最有可能 。腾讯排第二。因为字节整体就是一个信息流,它的AI技术能力也都可以,它和腾讯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因此是可以持续地在这方面做投资的。还有就是“智源社区”是一个跑得比较快的,我感觉也就这三个机构是还可以的。百度其实我个人是非常不看好的,虽然它炒的是最热的。

潇潇:

我有一个问题,之前有一个投资人跟我说会有一个问题藏在GPT下面,往下迭代的话,它可能会有一个问题是关于算力能不能支持的问题,或者算力和它的成本能不能够支持的问题,我想问一下小丁知不知道,这块如果大家做训练的话,它的算力消耗是否会成为问题?

小丁:

对于OpenAI的话,算力这件事不成问题。

GPT3和ChatGPT是用了1万块的英伟达的A100,相当于1万块就是1亿美金,整体的硬件投资在5~10亿美金,这个价格是挺恐怖的。最新一代的GPT是大概用了2.5万块的A100。英伟达最新推出的一个新系列的产品,训练速度大概是上一代的6倍。以这个进步速度来看,现在模型参数已经是1000多亿了或者是几千亿了,不可能再往上高了,再高连数据都跟不上了。 所以这一块硬件应该不是美国技术发展的瓶颈

但是H100和A100好像都对中国封锁了,尤其是H100中国是用不了的,所以中国在这方面是瓶颈。现在全世界的A100,50%在微软那里,微软云和亚马逊云也会抢英伟达的芯片。全中国加起来占了世界上的10%的A100,这是中国的瓶颈。美国没有这个瓶颈,美国的硬件进步速度是够的。

ChatGPT能写论文?OpenAI赢在人情味?国内AI哪家强?编辑部关于ChatGPT的讨论

(英伟达H100评测图)

小明:

按你这么说,中国不还是应该先发展硬件吗?

小丁:

哈哈,对,但是英伟达追起来难度太高了。

小刘:

现在主要的问题不是芯片设计问题,是芯片生产的问题,中国突破不了这个瓶颈。中国2022年11月制裁之后,它也进口不了这些先进的AI芯片。

小丁:

设计也有问题,设计也很难追的。因为英伟达本身在美国也没有竞争对手,现在全世界用于训练的芯片,80%以上是英伟达的,甚至还有往高了走的趋势。这个硬件就是你一开始做的不如别人好,人家往后性能既比你好,价格又比你便宜,想追赶的话5~10年可能都不一定追得上。

所以现在实际上中国一方面又造不了,另外一方面又买不了,买不了的结果就是这些大的软件企业,它在算力上始终就有一个极限在。

小明:

好的,谢谢小丁。关于这个话题,我想我们讨论的已经挺充分了。感谢各位的参与和发言。

俄罗斯:“无先决条件”谈判

今天,俄国防部下属红星电视台发布了一段视频,俄罗斯副外长韦尔希宁表示,准备好与乌克兰进行“没有先决条件”的谈判。

重要的是,这位外交家回顾了俄乌谈判历程,措辞表现出一个显著的变化,之前莫斯科一直指责基辅破坏协议,此次副外长把锅甩给了华盛顿与布鲁塞尔,暗示俄乌两国均想停战,但是北约一直暗中作梗。

马克思说过,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与俄外交部“鸽声嘹亮”相呼应,俄财政部也公布了一系列震撼的数据。

1月俄油气收入较去年同期下降 46%,受军事采购的推动,政府支出较去年 1 月跃升了 59%,一个月就创下了战火纷飞的2022年全年50%的赤字。

而且,对比历史数据,此次财政收入创次贷危机以来的最低记录,财政赤字创东南亚金融风暴以来的最高记录。

简而言之,俄罗斯的财政,也崩了,也将不得不调整外交政策。

说起此次俄能源财政的崩溃,基本符合去年的推演。

一方面,来源于外交政策的失策,引发的国际油价三季度腰斩,国际气价四季度腰斩,俄财政收入锐减;

另一方面,来源于经贸政策的失策,在西方对俄石油限价后,为弥补财政收入,俄盲目加大石油产量,引发乌拉尔石油出口价格远低于国际油价。

按照目前的油价与军费开支走势,俄罗斯将很快耗尽国内的美元与欧元储备,预计几个月后,就将被迫大规模使用人民币结算关键物资,温水中的大鹅届时也被迫更加依赖于中国。

于是,巧合来了。

在这个中美和谈因为“流浪气球”而再起波澜,俄罗斯积极运作中方访俄的“三国杀”关键节点上,俄罗斯突然释放强烈的和谈信号,也是一张非常不错的外交牌。

当然,也不要看到俄罗斯释放和谈消息,就以为也能够U型转弯与美国媾和。

俄罗斯1月财政收入大幅下滑不假,财政崩溃也是真的,但腰斩的直接原因,是莫斯科将俄油原应在1月缴纳的股息,在四季度分成三次提前支付。

也就是说,哈尔科夫大溃败之后,莫斯科大幅透支了石油财政以用于军事采购,以饮鸩止渴的方式增强军事实力。这也标志着在俄乌开启和谈之前,乌东地区大概率将有一场激烈的“上甘岭”血战。

在俄罗斯看来,谈判桌上每一寸的土地,都要用鲜血来浇灌……

但是,也许在美国资本家看来,这次若不让俄罗斯大出血,谁也无法从全球经济危机中走出来。

ChatGPT将消灭自媒体人

这几天,我们自媒体圈抄来抄去,跟着热点去追ChatGPT,无论懂不懂都能够说两句。

不禁跟朋友调侃,等到ChatGPT吃透了数据成熟了,第一个先消灭的,就是我们这批啥都不懂,就懂跟风玩节奏的自媒体人。

根据目前的神经网络科技发展速度,短期内AI拥有思辨能力近乎不可能,但是在大规模的数据互动与反馈之下,拿到了数据的AI就会明白每个人喜欢什么,可以顺着不同用户的情绪猛吹不同的彩虹屁,带节奏。

这几天带着孩子玩ChatGPT,看着软件的低智与可笑突然明白了,ChatGPT就是一个低纬度版的tiktok,相比于tiktok提供5G时代的视频流互动,ChatGPT提供的是2G时代的文字信息流互动。

只不过,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历史进程,文字内容的沉淀远多于视频内容,再加上长段文字的阅读难度大幅提升,使得ChatGPT比tiktok看起来更加“专业”。

但在政事堂看来,ChatGPT内核跟tiktok差不太多,都是根据观众输入的信息,将内容池的碎片化内容打散之后重新组合,再提供给了观众。

当然,这里并不是看不起ChatGPT,ChatGPT真正的强大不在于智能,而在于其恐怖与跨时代的传播与带节奏的能力,在不同文化与族群中,精准的找到自己最适合传播的文案。

形象的来说,之前科学家们搞的AI架构,是按照类似饶毅这种知识分子来设计的,追求的是严谨与正确率,非常的不讨喜,甚至有点讨厌。

而ChatGPT的优化,是一种AI的开倒车,按照胡锡进这种啥都评价两句的网红模型来搞的,追求的是看起来正确,并极具话题性。

从人性的角度,诸葛亮说的再正确,管着大家也会反感,黄浩再差,却能逗得大家无比舒服。

ChatGPT的恐怖之处,在于能够根据不同的群体,通过筛选机制,批量化提供“黄浩”,符合不同群体的需求,迅速将之蔓延传播。

也就是说,这个ChatGPT展现的价值,不在于大家以为的生产力革命,而在于公开了新的传播学革命模式。如果一个社交软件系统想要向不同群体脑海中注入一种思想钢印(譬如ChatGPT就是牛逼),带起一股全球的节奏,是完全可以通过机器交互训练后实现。

而在这个方面,出头鸟的ChatGPT不过是个长不大的2G版小弟弟,缺乏实质性的躯体,真正有能力和有威胁影响世界舆论走向,带动全球舆论节奏的,是低调许久的5G版tiktok。

今天又在外面跑了一天,累的无暇思考,用一个短篇的历史故事,再来聊一聊流浪气球吧。

1950年1月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确认历次有关台湾问题的国际决议,重申《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关于台湾归还中国的规定。并宣布台湾是中国内政,不在美国的远东军事权保护范围之内。

随后,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发表声明:“当台湾成为中国的一个省的时候,没有人对此提出过法律疑问。这被认为是符合过去承诺的”。

而美国的死对头苏联也不甘示弱。

1950年1月6日,也就是杜鲁门声明的次日,苏联外交部长维辛斯基密会中国代表团,确认苏联将全力支持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取代国民党代表的席位。

1月10日,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力克在安理会递交将国民党踢出安理会的决案。13日的投票中,苏联、印度、南斯拉夫赞成,提案未能通过,苏联随即宣布国民党代表被赶出之前,苏联将通过拒绝出席的方式瘫痪安理会。

卖拐式的流浪气球

在同一时间,不仅美国抛弃了他支持了十余年的盟友国民党,5年前刚跟老蒋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苏联,也无情的将国民党抛弃,双方纷纷拿出最有诚意的筹码来收买(忽悠)我们。

其中的导火索,是丘吉尔发布的铁幕演说,引发美苏从二战的盟友走向了激烈的对抗,在东欧开启了激烈的争夺,因此,都希望中国这个亚洲最强的国家能够站在自己这一边,最起码也得争取保持中立。

而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半个多月前,中国的代表团已经与莫斯科开启了谈判,却不想斯大林基于实力地位出发,对于废除旧约、签署新约完全拒绝让步。

这个时候,那位伟大的战略家很巧妙的向外界透露一个消息,因某不可抗力的原因,中苏谈判搁置,双方关系急剧恶化。

此举引发举世震惊,嗅到了机会的美国随即发动全面的舆论攻势,把能给的不能给的承诺,全都公开了出来。

美国如舔狗一般的示好,把原本还想抻一抻的苏联吓傻了眼。

斯大林收起了之前的傲慢与从实力地位出发,在新约签订方面对华进行了全面的让步,最终,一个巧妙的“舆论事故",让中国的谈判代表团争回了本该属于我们的利益。

故事讲完了,历史不一定会简单的重复,但往往却会押着相似的韵脚。

本着让孩子从小就接触前沿技术的一贯想法,这些天抽空带着孩子去跟ChatGPT互动,不断的向这个人工智能提问题。

测试的过程中却有一个意外的发现,小朋友测试ChatGPT时,结果远没有之前我自己测试时的结果那么惊艳。

然后便突然顿悟了ChatGPT成功的原因之一,那就是它的话,只是“看起来很有道理”。

带着孩子使用ChatGPT后的一些思考

之前无论是搜索引擎还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方向都是提升准确率,而ChatGPT的重点发展方向却点歪了,通过展示逻辑推演,“看起来更有道理”,给予了大家很多意外的惊喜。

或者说,之前的思路是“专业化”,ChatGPT的思路是“拟人化”。

站在媒体的角度,过去的搜索引擎和AI是给大家看最权威的史料和最真实的信息,ChatGPT更像是一个自媒体大V,拼凑完资料后给大家洋洋洒洒一顿推演。

这跟马斯克在人形机器人Tesla Bot Optimus上的思路如出一辙,之前大家搞机器人的时候考虑的是如何效率最高,等到马斯克搞的时候,他根本不考虑实用性,而是一定要搞成人型,以便于让人类接受。

所以不出意外,别光看微软在ChatGPT投了多少钱,实际上ChatGPT最早的创始人就是马斯克,思路都是一脉相承。

从技术的角度,这也许是一个的倒退,但是从市场的角度,这是一个跨越式的里程碑。

因为,他开始搞“信仰”和“传教”了。

这就像中国革命一开始选择了在城市发动工人,只是追求先进的生产力,后来终于明白了,想要成功需要发动广大的农民群众。

ChatGPT拟人化的成功后,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花时间跟他对话,吸引了数以亿计的民众,为他的升级提供庞大的数据养分。

因此,ChatGPT从技术的角度,貌似是在开倒车,但是,这就像特斯拉几十万自动驾驶不断提供的道路数据,不断优化AI,数以亿计的“数据矿”开始为ChatGPT打工后,ChatGPT也会超越内核远比他先进的其他AI,让我们加速迎来AI的时代。

写到这里,我又带着孩子继续跟ChatGPT聊天了,毕竟,要让下一代从小就开始接触先进的生产力。